风疹的有关知识

文章来源:   作者:   发布日期:2008年04月16日  

风疹(rubella,German measles)是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临床特点为低热、皮疹和耳后、枕部淋巴结肿大,全身症状轻。孕妇患风疹后可能导致胎儿畸形。

【病原学】 风疹病毒直径为60nm,具单股RNA,病毒外有包膜,其表面刺突有凝集雏鸡等禽类红细胞的活性。属披盖病毒科,仅有一个血清型。能在人羊膜、兔肾及猴肾传代细胞株(Vero细胞)中增殖并致细胞病变。此病毒在体外生活力较弱,不耐热,能被紫外线、乙醚、氯仿和甲醛灭活。但能耐寒和干燥。

【流行病学】 传染源为病人。从出疹前5日到出疹后2日均有传染性。患者鼻咽部分泌物、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。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。多见于1~5岁儿童,成人也可发病,冬春季发病较多,病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。

【发病机制】 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粘膜、颈淋巴结,并复制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和病毒血症,表现为发热、皮疹和浅表淋巴结肿大。妊娠初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,可经胎盘发生宫内感染,病毒在胎儿体内不断繁殖,可致各种先天性畸形,出生后在尿、鼻咽部和粪中仍有病毒排出。

【临床表现】 潜伏期平均18日(14—21日)。

(一)前驱期 约1~2日,症状多较轻,低热或中度发热,轻咳和流涕等,耳后、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,单个分散伴轻压痛。口腔无粘膜斑。

(二)出疹期 发热1~2日后出疹,皮疹先见于面部,1日内波及全身,面部和四肢较少,手掌足底无疹,躯干背部皮疹较多,呈红色充血性斑丘疹,直径2~3mm。耳后、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更显著,脾轻度肿大。皮疹经2~3日消退,退疹后不留色素沉着。全身症状消失。淋巴结和脾亦渐缩小。

先天性风疹 多于出生时即有各种畸形或多种脏器损害表现。先天性畸形以先天性心血管畸形、失明(白内障、视网膜病、青光眼)、小头畸形、智力障碍、骨发育障碍为多见,于生后可有新生儿肝炎、溶血性贫血,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耳聋、脑炎及脑膜炎等病变,也可出现死胎、流产,出生后1岁内死亡率可达10%~20%。

【诊断】 风疹病人血象与麻疹相似。典型患儿可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,但需与轻型麻疹、猩红热鉴别。可疑病人可取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检测风疹血凝抑制抗体,效价增长4倍以上为阳性。近用酶标抗体捕获法检测风疹IgM抗体,敏感性高。尚可早期作风疹病毒分离,或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查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。

【治疗】 尚无特效疗法。以对症治疗为主。

【预防】 隔离期为出疹后5日。孕妇在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,若有接触史可于接触后5日内注射丙种球蛋白,可减轻或抑制症状。对已确诊风疹的早期孕妇,应考虑终止妊娠。对儿童及易感育龄妇女,可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。

校医院

2008年4月16日

上一条: 关于住宅网用户缴费的通知
下一条: 关于风疹疫情预防的通知

相关文章

    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信息分享